大家好!又到了北美放假氛圍很濃厚的十二月這個月回台灣可以有比較多專注的時間
終於要把一直拖稿的【美國供應鏈求職經驗分享】完成了
距離我找實習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努力從各資料夾及回憶中拼湊出一些資訊, 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本篇的章節分為以下:
- 前言
- 實習求職時間線
- 求職策略
- 求職資源及成效
- 心態
以下心得、建議、或方法都是根據我自己的經驗來寫的, 若跟其他人的想法有出入還請斟酌參考!!
前言
Q: 美國供應鏈管理的工作機會多不多?
因為供應鏈管理涉及的領域很廣, 從製造, planning, 採購, 進出口, 物流, 到資料分析都可以涵蓋
一個公司規模越大, 供應鏈越複雜, 美國是大公司聚集地
因此供應鏈的機會在美國算多, 這些職缺在領英上都可以查得到
Q: 同期USC同學在美國找到工作的比例?
我們這屆除了本來就打算畢業後回自己國家的留學生以外, 其他想要在美國留下來的同學都有找到工作
有的是一開始就在美國大公司, 公司願意幫忙辦簽證
有的是一開始在華人公司後來跳槽到美國公司
Q: 如果想在美國工作, 是否需要多一點工作經驗?
在美國申請實習時, 很多公司還是會比較參考以前工作經驗, 但實習要求的經驗會比正職要求的低
若沒有相關工作經驗, 其次參考的會是科系的相關程度、課堂/學校/與企業合作專案
如果沒有相關工作經驗又沒有修類似的課程, 那就要有很強的履歷跟面試技巧, 要把不直接相關的經驗寫成/說成有相關
依照以前工作經驗多寡, 找實習時的策略也可能會有所不同
以我自己的經歷來說, 以前只有3個月的相關實習經驗, 海投(直接看履歷)對我來說比較不利
因此我花60%的時間跟心力在career fair或領英的networking/phone chat尋找內推機會
我的同學A跟B有比較多的工作經驗, 他們花比較多時間海投, 得到的面試機會也是從海投來得比較多
實習求職時間線
上面是我找暑期實習的時間線, 算是蠻早就開始準備履歷跟領英
什麼時間開始是自己決定的, 系上不會提醒大家要開始找實習
念CS的朋友們因為要考寫code, 有的甚至在還沒到美國前就開始刷題了
求職策略
- 履歷跟領英不會有完美的時候
首先一定要說!!不要等到覺得履歷已經修改"完美"才開始投申請
也不要等到覺得領英自我介紹已經填寫非常完整才開始跟人connect
因為履歷不會有完美的時候, 隨著修的課, 做的project越多, 履歷上會有更多東西可以加上, 也會要思考要放哪一個或刪減哪一個經歷
所以建議留給自己充足的時間把履歷跟領英寫到自己覺得80-90%完整了就可以開始投了
還有很重要的是, 職缺不會等你!大公司因為很多人申請,通常2-3周就會有覺得不錯的人選了
- 制定適合自己的求職策略
了解自己的優勢跟弱勢來決定策略跟要投注的心力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 我的優勢是跟人networking前會做足功課, 深入了解公司, 職缺要求, networking對象的工作背景
弱勢是沒有相關正職工作經驗以至於履歷不夠亮眼
因此我的策略是60%花在找內推, 40%花在海投
一開始也嘗試過花比較多心力在海投, 但結果不理想, 調整過策略之後覺得60/40是最適合我的
- 不同的職缺要客製化履歷
如同前面所說, 供應鏈的範圍很廣, 有很多領域
針對不同的職位, 要了解每個職位重視的特質跟要求是什麼從job description找keywords把keywords添加在履歷中或是把經歷跟這些keywords做連結
千萬不要所有不同職位都用同一份履歷
供應鏈管理的常見職缺有:
- supply chain analyst
- planner
- project manager
- inventory management
- procurement
- logistics analyst
- 內推
內推是指內部推薦, 由公司員工在公司系統由"推薦"的形式, 幫別人把履歷送到公司系統, 方式有以下幾種:
1. 公司通常都會有一個referral program, 員工把被推薦人的履歷上傳, 簡短說明為什麼推薦此人, HR或是hiring manager可以從referral的資料庫中審核履歷
通常都是由HR先去審核, 覺得適合的人選再安排面試
面試包含HR面試 (1輪)-->配對的組面試(1至3輪)
2. 如果運氣好, 剛好認識要招人的組的組員或甚至是hiring manager
也有機會他們直接把你的履歷送到HR那邊要求要安排面試, 直接省去HR審核, 或甚至可以省去HR面試, 直接進到組面試
為什麼美國那麼盛行內推機制?
如果是一般的海投, 在HR審核之前, 甚至有的公司會是由系統審查履歷跟職缺要求的匹配程度
除非是工作經驗多+履歷非常符合公司要找的人, 否則大多數的海投都是石沉大海, 有的公司甚至不會通知你沒有率取
公司鼓勵員工推薦適合的人選, 也認為員工推薦的有一定可信度, 因此許多機會都給了員工推薦的人
乍聽之下內推的好處多多, 但要找到願意幫忙內推的人也不容易
排除認識的同校/同系學長姐, 剩下只能自己去拓展人脈, 透過career fair認識HR, 或是領英去找人coffee chat
要讓networking流暢不只要先把履歷跟領英準備好, 研究公司及職缺, 當作面試在準備, 還要練習small talk跟聊天技巧
在領英上認識陌生人時, 10封信裡可能只會有1、2人回覆, 若順利能跟兩個人都coffee chat, 最後也不一定會願意幫你內推
求職資源及成效
- 海投
優點: 容易申請
缺點: 得到面試的機會不高
最常用的網站是: 領英, indeed, glassdoor
我自己幾乎不太用indeed或glassdoor, 領英上面的職缺資源就很夠了
加上我自己偏向networking的策略, 領英直接滿足我查職缺+找員工+聯繫員工+coffee chat一條龍的需求
因為海投通常都是申請100+的職缺, 為了更好追蹤已經投了哪個職缺, 我有一個客製化的Excel檔案來追蹤
Excel檔案包括:
- 公司名稱
- 職缺
- 開職缺的時間
- 是否有sponsor visa
- 聯繫人的姓名, 電話, email
- 申請的時間
- 申請系統的user name
- 公司回覆的日期
- 備註
- Career fair
好處: 累積人脈, 跟recruiter可以面對面交流, 得到面試的機會比較高
壞處: career fair供應鏈實習的開缺非常少
career fair有分圍全校性的跟學院性的
career fair的好處是, 來徵才的公司都是對你們學校, 或是特定科系感興趣才會才徵才
還能跟recruiter面對面談話, 增加對方對你的記憶點
害怕跟人陌生人small talk的人要再多練習! career fair是一個跟recruiter建立聯繫/networking的絕佳機會
也更容易收到對方的信件回覆, 比海投的回覆率高!
全校性的career fair:
- 公司五花八門但實際在招供應鏈管理職缺的不多
- 如果抱著在全校性career fair找供應鏈職缺會很失望,
- 建議把它當成networking增進工作人際關係、練習口說/small talk的管道
學院性的career fair:
- 有可能是給整個商學院的, 或是供應鏈系上聯合其他系
- 供應鏈或商學院的職缺會比較多
- 一樣是累積找工作人脈及練習口說/small talk的管道
小提醒
很多同學去career fair完之後覺得很少供應鏈相關的職缺所以很失望, 以至於去了半小時、一小時就回家了
但即使當天recruiter沒有在招你想要找的職缺, 如果能說上幾句話, 留下聯絡方式
改天跟他在email或linkedin上聯繫, 告知想找的職缺, 詢問是否能幫你介紹負責的recruiter並附上自己的履歷
很難說哪一天他們開了相關的職缺, 到時候也是一個機會!
不管當天有沒有供應鏈的職缺, 我當天一定會待超過兩個小時, 讓自己跟幾乎所有公司講到話
我的策略是: 先找沒有那麼感興趣的公司說話當暖身仍然詢問SC相關實習若目前沒開缺, 如果跟recruiter聊得還行, 跟對方留下email或名片
練習幾間公司之後找比較感興趣的公司small talk + 詢問職缺不管有沒有職缺都留下recruiter聯絡方式
48小時內email傳感謝信: 簡短自我介紹+感謝話+要找的職缺+附上履歷
- 領英networking
好處: 得到內推機會
壞處: 經營時間很長, 不是一兩周就會看到效果
透過領英networking, 我得到了3個面試機會, 3次都是跳過HR那關面試, 直接跟hiring manager面試
但是經營領英, 開始認識人, coffee chat, 到有人願意幫忙內推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除了訊息常常被忽略以外, 每一次的coffee chat都當成面試在花時間跟精力準備
即使有了coffee chat的機會, 對方也不見得願意幫忙內推
過程中也曾經覺得很挫折, 覺得是不是用錯策略了
但現在看來, 覺得領英networking是值得的投資
(*註: 整篇說的coffee chat不是指面對面喝咖啡聊天, 而是指講電話或是zoom meeting)
- 系上學長姐回來徵才
好處: 最直接得到面試的管道
壞處: 名額很少, 要跟同系同學競爭
在USC的時候, 有幾位學長姐代表兩間公司SC相關部門對我們系徵才
當時的開缺大概是總共4~5個職缺, 幾乎全系的人都把履歷給了學長姊
這是最最直接的找實習管道, 學長姐只針對特定一個系回來招人, 大家可以好好把握!
- 系上networking的活動
好處: 更了解公司, networking的機會
壞處: 不一定是就業導向的活動, 因此不一定會有徵才跟開缺
USC GSCM每學期會辦1-2場公司networking活動
但這些活動/講座每次只有一間公司, 目的比較偏資訊跟學習導向
由公司擔任SC leader的主管來演講, 主管會帶1-2位員工一起
這些主管跟系上有聯繫有時候是透過系上或系主任的資源, 也有可能是因為員工是系上的校友
這些講座比較難有直接找工作的幫助
但跟講者或員工有小聊的話, 可以更了解他們公司
盡量取得聯繫方式, 如果以後看到他們公司有開職缺也可以進行coffee chat獲得內推機會
心態
- 實質幫助 - career advisor
如果大家回顧我一開始放的時間線, 我大概9-11這段時間很頻繁的跟career advisor約修改履歷、討論找工作策略
9-10月還在修改履歷時是每兩周一次
10月以後, 履歷修改得差不多之後, 變成3周一次, 討論履歷新增加或刪減的項目,把進度跟advisor討論
USC有美國或華人的advisor
在修改履歷跟networking的建議方面, 我比較喜歡找美國籍advisor
在拿到offer要討論薪資跟談條件是, 我找得是華人的advisor
- 精神上支持 - career advisor & program advisor
在11-3月因為疫情爆發, 很多職缺都取消之後, 我一度也覺得非常沮喪
這段時間我還是會持續跟career advisor約,希望跟他們討論過後可以被鼓勵
那時候USC GSCM有一位美籍台裔的program advisor跟我們幾個台灣人感情不錯
在一次系上講座結束後我找他聊聊因為找工作很沮喪的事, 然後也從他那邊得到很實質的建議跟鼓勵
- 請教已經找到工作的學長姐
我念資工的室友則是找已經在美國找到工程師工作的台灣學長姐
請教他們刷題、面試技巧跟建議
然後也從他們那邊得到鼓勵因為他們都是同一個專業的過來人, 經驗更有說服力
- 念書跟找工作的時間分配
除了我以外, 之後有聯繫的學妹也提到碩士期間念書跟找工作的時間根本不夠用, 很難兩者都兼顧
我的建議是, 如果已經決定畢業後回台灣找工作, 那可以多專注在把學業GPA衝高
但如果想在美國找實習或正職工作, 可以把念書、寫作業、準備考試的時間挪多一點給找工作
GPA3.8、3.9不會大幅增加面試機會
-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很多人都說在美國找到工作很大一部分是靠運氣, 但我覺得除了要有一點點運氣成分外, 大部分還是自己有多想要在美國留下來
如果履歷沒有準備好, 多認識一些人, 多花一點時間投履歷, 熟悉履歷上的每個經驗, 練習面試跟small talk
即使有再多的機會出現也沒辦法展現自己的長處
以上是我找供應鏈實習的經歷, 謝謝大家閱讀這篇
如果有想到其他的會再補上!
如果想知道其他美國供應鏈求職的資訊, 歡迎在底下留言給我
(圖片出處: https://issbc.org/events/learning-to-optimize-linkedin-profile-2/)
留言列表